关于对黄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会议第193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对黄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193号建议的答复
签发人:程敏
潘遥瑶代表:
您在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强山区灾后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黄山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和《安徽省黄山市城市防洪规划(2020~2035)》提出,提升黄山市防洪减灾能力应以新安江干流和黄山市主要河流为主线,流域防洪采取“堤(岸)、疏、蓄、滞”综合治理工程布局,以新建调蓄水库、建设生态堤防、生态清淤等综合治理为手段,统筹全流域水库、堤防、护岸、分洪道等防洪工程措施,强化洪水预警和风险管理,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提升防洪标准,逐步形成体系完备、标准适宜、安全可靠、协调配套的现代防洪减灾体系,保障黄山市城乡防洪安全。为切实加强灾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落实水库大坝河道堤防、在建工程防汛责任人职责,落细监测预报、调度指挥、技术支撑全链条职责,针对性完善山洪灾害预警“叫应”机制和人员转移“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责任。按照省水利厅统一部署,进一步落实新安江流域防洪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共享和联防机制,切实减轻新安江水库调度对我市防洪影响。配齐配强熟悉雨水情监测预报、工程建设管理和调度运行、应急抢险等方面专业力量,完善应急响应和行动联动机制、水利技术力量重点部位巡查及“抢早抢小”机制,进一步提升水利抢险物资队伍保障能力。压实水库安全度汛责任,突出病险水库管理,实时更新病险水库名录清单及问题台账,常态化开展水库泄洪设施、行洪通道清障整治,督促坚决清除泄洪障碍,确保水库泄洪畅通。
二是加快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清理整治。市、县两级河长深入开展巡河督导,排查整治河流“四乱”等涉水、涉岸、涉污问题323个。多次深入歙县森村乡皋径村、绍濂乡岭口村实地,研究制定占用河道违建清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重点对皋径村涉河违法建筑进行全面摸底造册,累计摸排涉河违建农户58户3663平方米(其中房屋类违建20户〈含唯一住房2户〉1598平方米,平台、桥、棚等构筑物38户2065平方米),拆违过程实现“零震动、零上访、零舆情”。
三是做好水利领域项目储备。2024年我市编制了《安徽省黄山市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规划》,纳入规划项目共256个,总投资346亿元。由灾后恢复重建类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类两类项目构成,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类项目由提升防洪排涝、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应急响应和地质灾害防治4个方面构成,项目共计80个,总投资280亿元(其中,提升防洪排涝项目65个,总投资247亿元)。今年为解决要素问题、争取资金支持和促进项目实施奠定基础,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攻坚年”行动,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谋划梳理了丰乐水库扩建项目、富堨水库、桂溪水库、泗洲湾水库、阮溪山水库、桃源水库等争取列入国家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提高项目的成熟度、政策的匹配度。
四是推进韧性城市规划建设。将韧性城市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强化新安江流域防洪基础设施布局,提升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重点加强省、市毗邻区域在洪涝、地质灾害等极端灾害中的协同防御,构建多层级防灾空间体系。
五是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管理。严格把控排水设施建设标准,新建排水管网尽量对标国家规范上限。结合道路建设改造、片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推进城市排水管网综合治理,同步改造排放口、截流井等附属设施,增强管网收水排水能力。今年全市计划新建改造雨水管渠60公里,从源头提升排水效能。强化日常管理养护,定期开展管渠疏通、雨水井(口)清掏、井盖更换及泵站检修。对易涝区域实施“一点一策",通过增设雨水算等措施提升局部排水能力,确保管网设施安全高效运行。
六是推进全域系统化海绵城市建设。以系统化理念统筹建设,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严格落实雨水管控要求。聚焦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领域,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技术,削减雨水径流峰值与总量。今年力争实现海绵城市达标面积32.22 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总面积的45%,增强城市生态韧性与水调节能力。
七是做好重点领域的资金统筹。强化灾情监控统计,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水利救灾专项资金,优先保障蓄洪设施清淤扩容、堤防加固、海绵城市试点等急迫项目。对歙县等重灾地区给予倾斜性补助,通过上级转移支付弥补基层财力不足。联合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统筹中央水利发展资金、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城市管网改造等渠道,避免重复投入。探索“资金+项目”打包模式,例如将河道清淤与生态修复工程捆绑实施,提升资金综合效益。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黄山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2534714
黄山市水利局
202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