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安徽探索

发布日期:2024-06-11 09:22信息来源:市水利局 责任编辑:市水利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安徽是典型的河湖大省、水利大省、水运大省。如何通过治水兴水护水,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是事关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全局的大事要事。

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召开加快水网建设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以现代水网建设为关键抓手,统筹做好治水患、兴水利、强水运三篇大文章,加快实现江河安澜、河湖美丽、人水和谐,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安徽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保障。

对标水利高质量发展目标,安徽省水利厅实化细化具体方案,走好水安全有力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水环境有效治理的节约集约发展新路,抓紧抓实水利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工作,不折不扣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落实到位。

以更大力度加快现代水网建设

引江济淮工程淠河总干渠渡槽

安徽将以总投资超6000亿元的水网先导区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快建成“纵横江河担纲、交错水系织目、湖库闸站系结”的水网总体布局。

安徽水网该怎么建?如何发挥作用?

加速推进水网工程建设。到2025年,完成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计划投资1500多亿元,推进实施72项骨干水网工程项目。加快实施引江济淮二期等一批在建重大工程,全力推动长江池州段河道治理、淮河干流峡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巢湖防洪治理等新建重大工程尽早开工,全力实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等国债水利项目。开工淮干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完成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任务,畅通淮河中游尾闾;完成长江干流安徽段治理、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保障河势稳定和蓄滞洪区安全启用;开工裕溪河大型对江排洪泵站,破解巢湖洪水“关门淹”问题。实施滁河、颍河等20条主要支流治理和212条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使河流达到规划防洪标准。建成牛岭、凤凰山、万家等大中型水库,增强区域防洪调蓄能力。加快沿江易涝区排涝泵站建设和沿淮洼地治理,沿江、沿淮治理区分别达到规划排涝标准。依托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对江淮之间、皖北地区常态化补水,实现跨流域丰枯调剂、跨区域水量调配,破解江淮分水岭和皖北地区缺水困局。

深入推进水网协同发展。首先是推进省、市、县三级水网协同发展,省级层面加快市、县水网建设规划审查审批,启动建设一批市、县水网先导区;市、县层面持续优化河湖水系布局,谋划实施一批水网骨干工程,打通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省、市、县协同发力,推进水网深度协同,发挥水网整体效能。其次是推进水网、水运、农业等融合发展,编制水网与水运等协同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现代水网与水运融合,全面梳理水网与航道网建设项目,建成当涂闸枢纽等一批水利水运融合项目,共同发挥防洪、水资源、水生态、航运等综合效益;稳步推进水网与现代农业、文旅、能源、交通等产业协同,提升水网整体效能。

以更实举措做好水旱灾害防御

淮河蚌浮段花园湖行蓄洪区进洪闸

安徽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以流域为单元抓好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全力打好水旱灾害防御主动仗。安徽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有力应对水旱灾害,以工作措施的前瞻性、治理措施的确定性,应对风险隐患的突发性、不确定性。

在工程措施方面,安徽以流域观念统筹推进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在淮河流域,实施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通过开辟冯铁营引河等措施,实现干流泄洪畅通;推进蓄滞洪区建设和洼地治理,确保运用安全、排涝安全。在长江流域,实施长江河段治理工程,确保江堤安全、河势稳定、河道安全;推进长江堤防能力提升,解决部分江堤等级偏低问题。在巢湖流域,建设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推进高标准对江排洪泵站建设,保障合肥等城市防洪安全。在新安江流域,实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解决干支流部分河段行洪断面窄小、排洪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非工程措施方面,安徽落实落细“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打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安徽优化全省雨水情监测站网建设布局,建成系统完备的雨水情监测网络,升级洪水预报系统,提高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畅通预警发布渠道,精准预警发布对象,打通预警发送“最后一米”,实现预警信息直达一线、直达责任人;加快淠河等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模拟实际场景,按照历史最大洪水进行推演,在数字流场中进行预演;把可能出现的极端强降雨、超标准洪水等最不利情况分析透彻,提前落实好应对措施,确保预案实用管用。

以更强担当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

芜湖市湾沚区丰收的汤泊河灌区

以保障“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等为重点,安徽持续提升农业灌溉和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为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和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农村饮水安全是水利最大的民生,让人民群众喝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承诺。安徽以“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安徽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分区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集中供水规范化建设与改造,同步推进县域农村供水统一管理。到2025年底,皖北六市28县(市、区)全部完成地下水水源替换,3000万皖北城乡居民喝上更优质的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95%。到2027年底,全面实现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

安徽进一步加大现代化灌区建设力度,接续实施淠史杭等7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新开工金寨县徐冲等70处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新建2处现代化中型灌区;完成49处大中型灌区、50处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创建;推进淠史杭灌区(金安区)现代化灌区一期试点建设,构建从水源到田间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为全面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以更严要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滁州明湖

治水护水兴水,是发展之基,“河湖美丽、人水和谐”是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安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持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快实现河湖美丽、人水和谐。

如何实现节水优先?安徽严格落实《节约用水条例》,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使水资源在刚性约束下发挥最大利用效能;持续开展县域水资源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落实地下水量、水位“双控”管理制度,加强动态监测;依托引江济淮等重大引调水工程,推进皖北地区地下水压采置换。

如何推进河湖复苏?安徽统筹重点河湖、引江济淮水域岸线管控和生态廊道建设,实施调水引流和生态补水,全面开展引江济淮输水干线“清水北送”保护行动,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建成省级幸福河湖300条;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强化河湖岸线分区管控,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和监管;高压严打河道采砂行为,维护采砂稳定秩序。

如何防治水土流失?安徽发挥好各级水土保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强化协同,形成合力;编制《安徽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专项规划》,2024年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25条;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全覆盖监管生产建设项目和农林开发活动。

以更坚定决心推进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徽州雷堨蓄水坝工程

安徽坚持改革破题,深化改革攻坚,聚力解决制约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创新赋能水利高质量发展。

水利建设离不开资金保障。按照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要求,安徽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动建立覆盖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新机制;推动组建省级水利投融资企业,推深做实水利投融资改革事项。

安徽加快推进水权改革,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探索水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截至目前,安徽省水权交易成交103单,总交易水量3308万立方米,总交易金额318万元;与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省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推出“节水贷”融资服务,解决节水项目和产业发展资金缺口问题,截至目前,全省“节水贷”融资服务累计授信金额5.87亿元。安徽持续深化农业水价改革,推动构建合理水价形成机制。

优化水利营商环境是激发水利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外部需求。安徽探索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并在落实优化水利营商环境31条工作举措的基础上,推出2.0版本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举措;继续实行阶段性降低水土保持补偿费等惠企政策,推进水利行政审批改革事项落地;创新打造集优化营商环境、民声呼应、正面宣传、水利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网上会客厅》专栏,聚力抓好群众所需、人才所想、企业所急、基层所盼的水利实事。

安徽持续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创新,加快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建成省、市、县三级共用的“省智慧水利系统”,搭建省级数字孪生平台,为各地提供共享服务;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运管改革,将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持续推进管养分离,培育引导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实体参与管养;进一步完善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加大水事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水利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高质量编制水文化建设规划,开展水文化遗产普查,做好传承创新这篇大文章,讲好安徽水故事,努力构建人水和谐共生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