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听档案说水文化

发布日期:2025-06-23 09:45信息来源:黄山市水利局 作者:市水利局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水文化之一:古水利工程渔梁坝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缘坝而形成的渔梁古街,“村因梁名,地因坝传”。这座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的千年古坝,至今仍在发挥水利功能,并承载着徽州文化与徽商历史的重要记忆。

一、从“木梁”到“石坝”的千年变迁

1. 唐代雏形

隋末唐初,越国公汪华迁新安郡治至歙县,为解决水患与军需民用,以木筑坝,形成渔梁坝的早期形态。

2. 南宋转型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推官赵希恕主持工程,改木为石,并引入福建工匠开凿石材,奠定了石坝基础。

3. 明代革新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彻底弃用灰沙,采用纯石砌筑,成为重力滚水坝;万历年间进一步改用花岗岩,提升抗冲刷能力。

4. 清代加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用青白石材,以石榫与竖石穿插技术强化结构,形成今日所见坚固坝体。

二、科学结构与精妙工艺

1. 石锁与元宝钉技术

坝体由花岗岩条石垒砌,每十块青石立一根石柱(元宝钉),上下层以石墩穿插固定,横向则以燕尾锁连锁,形成“上下左右紧联一体”的稳定结构,历经千年洪水冲刷仍屹立不倒。

2. 分水设计

坝南设三道渐低的水门,通过水位调节实现分级泄洪:旱季仅低水门排水,汛期三水门齐开,既分流又减缓水流冲击。

3. 护坝细节

坝趾以条石护坦和短石桩(护菑)防冲刷,并曾设铁犀镇水,体现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三、水利与经济的双重驱动

1. 基础水利

蓄水缓流,保障灌溉与居民用水,同时调节地下水位,维系城内水井水源。

2. 航运枢纽

截流后坝上水势平缓,坝下激流可控,成为新安江航运的关键节点,明清时期最多可停泊300余艘船只,徽商由此起航,将茶叶、木材等运往苏浙,成就“徽商之源”的美誉。

3. 防灾与生态

兼具防洪抗旱功能,坝眼设计既释放水压,又过滤出清澈水源,至今仍供居民使用。

四、徽州兴衰的“水密码”

1. 风水理念  

渔梁坝的选址与设计契合徽州“山环水绕、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古人认为“水聚则徽盛,水少则徽耗”,坝的兴衰被视为徽州经济与文化的晴雨表。

2. 历史见证

坝北的渔梁老街保存完整,青石板路与徽派民居记录着明清商贾往来的繁华,而紫阳桥(长140米,高14米)的高大桥孔则呼应了昔日航运的盛况。

3. 遗产价值  

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砌筑技术、功能设计及历史延续性,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水利与区域社会发展的珍贵档案。

五、古今对话的活态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渔梁坝多次修缮,2005年渔梁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如今,坝体与古镇形成“山水—工程—聚落”的整体景观,既是水利遗产,也是徽文化活态展示的窗口。

渔梁坝不仅是古代水利科技的结晶,更是徽州人与自然共生、经济与文化互动的缩影。其石锁结构、分水智慧与商旅传奇,为今日的水利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深远启示。


渔梁坝


水文化之二:徽州堨坝的故事

徽州堨坝始于西汉时期,徽州先民为应对“七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开启了挖塘蓄水、开沟引水的智慧实践。至东晋咸和二年(327年),新安江上最早的灌溉工程——鲍南堨建成,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此后,南梁的吕堨、元代的雷堨等相继涌现,形成了以“筑堨坝以挡水、挖塘陂以存水、修渠圳以引水”为核心的水利体系,涵盖山塘、水街、水口等设施,构成精巧的灌溉网络。  

一、堨坝的智慧体现

1. 因地制宜:在狭窄河道处筑坝,早期以松木、荆条、石块堆叠成“木苍”结构,后期改用石砌坝体,并增设泄洪口,实现水位调节。  

2. 多级水源互补:通过“上塘下堨、塘堨并举”的系统,蓄水与引水结合,既保障灌溉,又抵御洪涝。  

3. 立体防洪:堨坝与村落水系(如水街、暗渠)联动,雨季泄洪、旱季蓄水,形成“村水共生”的循环生态。  

二、堨坝的文化象征

堨坝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徽州文化的载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地名与村落:许多村落因堨得名,如吕堨村、富堨村,体现了“堨”对聚落发展的深远影响。  

方言与传承:“堨”在徽州方言中读作“huì”,这一发音承载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徽州水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教育与公益:堨坝收取的水费曾用于资助办学,助力徽州教育兴盛,彰显“水利为公”的精神。  

三、堨坝的保护传承

徽州堨坝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结合,是遗产与文旅的有机融合。

1.申遗与修复:2024年9月,徽州堨坝与婺源石堨联合申遗成功,成为安徽省第三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当地政府投入千万元修复雷堨、吕堨等古坝,并建立陈列馆、水文化公园,推动遗产保护与教育。  

2. 文旅赋能:修复后的堨坝成为网红打卡点,如西溪南枫杨林湿地的雷堨,吸引游客体验“绿野仙踪”般的生态景观。古村落依托堨坝打造民宿、文创空间,激活乡村经济。  

徽州堨坝跨越千年仍焕发生机,其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学,以自然之力造福民生,以文化传承凝聚乡愁。它不仅是古代水利技术的活化石,更为现代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典范。正如清代《堨论》所载:“堨水入圳而灌田矣”,这份智慧仍在润泽着徽州的土地与人心。


徽州堨坝吕堨


水文化之三:宏村牛形水系

一、汪氏家族的千年规划

宏村水系的故事始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汪氏祖先汪彦济为避战乱,举家迁至雷岗山下,但此地干旱缺水,生存艰难。直至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汪氏族人邀请风水大师何可达重新规划村落,以“牛形”为蓝图,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水系网络:  

牛头:雷岗山为“牛首”,村口两棵古树(红杨、银杏)为“牛角”。  

牛胃:村中心的半月形池塘“月沼”(又称“牛胃”),是水系的核心枢纽。  

牛肠:环绕全村的人工水圳(明渠、暗渠),如牛肠般蜿蜒流淌,总长1200余米。  

牛肚:村南的南湖,作为蓄水调节池,形似“牛肚”。  

这套水系历经6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被誉为“中国古代村落水利工程的活化石”。  

二、古人如何让水“活”起来?

宏村水系不仅是一套水利设施,更是一套精密的水循环系统:  

1.引水入村:从村西的溪流(西溪)引水,利用地势落差(约4米)自然流入水圳。  

2. 分级净化:  

水圳上游供饮用,中游洗菜、淘米,下游洗衣、灌溉,实现“一水多用”。水圳底部铺设卵石,过滤杂质,保持水质清澈。  

3. 防洪排涝:  

月沼、南湖可蓄水调节,避免雨季内涝。水圳设有闸门,可控制水流方向,防止洪水倒灌。  

4. 冬暖夏凉:水圳环绕民居,夏季降温,冬季保温,形成微气候调节。  

案例:2002年,一场暴雨突袭宏村,但得益于古水系设计,村内无积水,而周边现代村落却严重内涝。  

三、宏村人的“水文化”  

宏村水系不仅是工程,更塑造了村民的生活方式:  

水圳边的日常:清晨取水煮茶,午后浣衣闲谈,傍晚洗菜做饭,水圳是村民的“社交中心”。  

月沼的象征:半月形设计寓意“月满则亏”,体现徽商“谦逊守中”的处世哲学。  

南湖的诗意:湖面倒映白墙黛瓦,成为画家、摄影师的灵感源泉,电影《卧虎藏龙》曾在此取景。  

四、从古村落到世界遗产  

20世纪80年代,宏村水系曾因年久失修几近废弃。1997年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启动修复工程:  

清理水圳:挖出淤泥,修复破损石渠,恢复活水循环。  

生态治理:禁止污水直排,推广生态农业,保护水源。  

文旅融合:开发“水系研学游”,游客可体验古法取水、放鱼净水等传统习俗。  

2000年,宏村与西递共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专家评价:“宏村水系是人类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典范。”  

五、活着的遗产,流动的智慧  

宏村水系至今仍在使用,证明古人“道法自然”的智慧:  

可持续设计:低能耗、自循环的水系统,比现代管道更环保。  

社区共治:历史上,村民轮流清理水圳,形成“水规民约”,这种集体管理值得现代城市借鉴。  

文旅价值:宏村因水系成为“中国画里乡村”,年接待游客超300万,旅游收入超10亿元,展现文化遗产的经济潜力。  

正如一位老村民所说:“没有水,就没有宏村。”这流淌600年的活水,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宏村南湖


水文化之四:徽州水口文化

一、何为水口?徽州村落的“生态玄关” 

在徽州古村落,“水口”是村落的门户,也是风水格局的核心。它通常位于村庄的出水口,是溪流离开村庄、汇入江河的关键节点。古人认为,水是财气的象征,若水流直泻无收,则财气外泄,村落难兴。因此,徽州人通过精心设计水口,形成“藏风聚气”的格局,既调节水文,又凝聚村落精神。  

水口的三大功能:  

1. 水利调控——蓄水灌溉、防洪排涝。  

2.风水屏障——锁住财气,护佑村落。  

3. 公共空间——村民休憩、社交、祭祀的场所。  

二、水口营造:徽州人的“自然改造术”

徽州水口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杰作。其营造遵循三大原则:  

1. “天门开,地户闭”  

天门(进水口)宜开阔,象征纳福迎祥。  

地户(出水口)宜狭窄,并建桥、植树、筑坝,以“关锁”水势。  

2. “林、桥、亭、庙”四位一体  

林:广植樟、枫、松等古树,形成“水口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桥:建拱桥或石梁桥,既便利交通,又象征“锁住水口”。  

亭:设路亭供人歇脚,如休宁万安镇的“水口亭”。  

庙:供奉土地神或文昌帝君,祈求村落平安、文运昌盛。  

3. 水系工程  

筑坝(堨)拦水,形成深潭,既蓄水抗旱,又营造景观。  

开挖沟渠,引水入村,形成循环水系。  

典型案例:  

婺源汪口村:水口处建“文昌阁”和“曲尺堨”,既锁水势,又助文运,清代出进士12人。  

歙县棠樾村:水口以“七星古树”和“骢步亭”为屏障,形成“七叶衍祥”的吉象。  

三、水口文化:徽州人的精神图腾  

水口不仅是水利设施,更是徽州文化的缩影:  

1.风水信仰

水口破坏被视为村落衰败的征兆。如绩溪龙川村曾因水口林被伐,村民立即补种,并立碑警示。  

2. 宗族治理

水口维护由宗族主导,族规严禁砍伐水口林,违者罚银或革出祠堂。  

水口常出现在徽州诗词中,如“水口烟霞迷古渡,村头杨柳系归舟”。徽商远行前,必到水口祭拜,祈求平安归来。  

四、水口的衰落与重生  

20世纪中叶,因战乱和建设,许多水口林被毁,水口功能退化。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兴起,水口迎来新生:  

如:黟县宏村修复水口堨坝,结合旅游开发,打造“水口公园”;歙县雄村水口举办“文昌祭”,吸引游客体验古礼;

休宁右龙村水口古树群入选“安徽树王”,成为摄影打卡地。  

徽州谚语所言:“无树不成村,无水不成局。”水口,乃一村之门户、千年之风水,这座徽州古村的“生态玄关”,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年智慧。


徽州水口


水文化之五:徽州唐模古村的“水脉记忆”

一、水口文化的档案见证  

唐模村(位于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是徽州水口文化的典范,其水利档案承载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档案中可追溯:  

1. 水系规划文献:清代《唐模村志》记载“引檀干溪为水脉,筑坝分流以溉田庐”,详细记录了水系布局设计图。  

2. 水利契约文书:明万历年间《檀干陂修浚合约》规定村民共同维护水口的责任,体现古代水利自治制度。  

3. 工程图纸档案:水口核心建筑“檀干园”的原始设计图(藏于黄山市档案馆),展示水利与园林的巧妙结合。  

二、档案中的水口功能解码

通过水利档案可还原唐模水口的四大功能:  

1. 生态调节

档案记载“七堰九闸”系统:通过分级拦水控制流速,防洪抗旱(如咸丰六年洪水应对记录)。  

古树名木档案:水口林树种选择(樟、楠等)体现水源涵养的科学性。  

2. 文化象征

族谱中的《水口赋》:“水聚财源,林护文运”,反映风水理念与村落命运的关联。  

清代文人游记(如《檀干园雅集图题跋》)记录水口作为诗画创作空间的功能。  

3. 社会管理  

- 水利纠纷档案:乾隆三十五年《争水讼案判牍》显示官府对水权分配的裁决。  

- 轮灌制度簿册:详细到每户的用水时段,体现公平性。  

4. 景观营造  

园林建造档案:檀干园“小西湖”仿杭州西湖缩景,档案中有工匠工料清单和景观命名由来。  

三、档案里的金句

明代唐模族长汪天孝《浚渠记》:“水之兴废,系村之盛衰。”  

清代水利碑刻:“分水必公,用水必节,浚渠必时。”  

唐模水口文化档案,它不仅是历史的切片,更是未来乡村水系治理的基因库。读懂这些档案,便读懂了徽州人“以水塑形、以文化魂”的千年智慧。   


唐模水口


水文化之六:徽州呈坎古村的“水利密码”

呈坎,这座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村”的徽州古村落,其水口文化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更是一部凝结在档案中的生态治理教科书。从族谱、地契、水利图到碑刻文书,档案为我们揭开了呈坎“藏风聚气、引水纳吉”的千年智慧。  

一、呈坎水口:从“龙溪”到“八卦水系”  

1. 水系规划文献:科学布局的见证

《罗氏族谱·水利志》(明嘉靖年间)记载:“引龙溪之水,环村如带,分八脉以应八卦”,详细记录了呈坎“八卦水系”的设计理念。  

《呈坎村堪舆图》(清代手绘):标注了村内“龙溪—众川—月沼—水口林”的水系脉络,与风水理论高度吻合。  

2. 水利契约:古代村民自治的“水法”

万历二十三年《众川堰公约》:规定“每户轮值浚渠,违者罚谷三斗”,体现集体水利管理的契约精神。  

清代《分水簿》:精确到“每时辰灌溉田亩数”,展现水资源分配的精细化。  

“众川堰”设计图:利用石闸分级控水,旱时蓄水、涝时泄洪。  

“水口林”种植档案:记载了樟、楠、枫香等树种的选择标准,兼具防风固土与景观功能。  

二、水口文化的四大功能:

1. 生态调节:古代“海绵村庄”的实践

档案记载,呈坎通过“堰—圳—塘”三级系统,实现雨水收集、净化和再利用,与当代海绵城市理念不谋而合。  

《乾隆三十六年防洪录》详细记录了洪水期间水口的调度方案,如“开东闸泄洪,闭西闸保田”。  

2. 文化象征:风水与信仰的载体

罗氏宗祠碑刻:“水聚则财聚,林茂则人兴”,反映水口在徽商精神中的地位。  

明代《呈坎八景图》中,“水口烟树”被列为第一景,文人题咏众多。  

3. 社会管理:水权与村规民约

《康熙五十年争水案卷》记载两族因用水纠纷对簿公堂,最终以“刻石定例”解决,成为徽州水利法治的典型案例。  

族规规定:“盗决堰水者,祠前杖责”,凸显水资源的神圣性。  

4. 景观营造:水利与美学的结合

“环秀桥”营造档案:桥孔设计与水流速度的关系测算,兼顾功能与审美。  

月沼(荷花池)维修记录:定期清淤并种植莲藕,既净化水质又增添景致。  

呈坎的“八卦水系”为现代村落防洪排涝提供参考,如浙江部分乡村借鉴其“分级蓄水”设计。  

水口林保护经验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生态修复案例集》。  

三、档案中的金句:古人智慧的回响  

明代罗氏族长罗震《浚川记》:“治水如治家,疏其源则流清。”  

清代水利碑刻:“水者,民之命脉,不可一日不谨。”  

呈坎水口文化是一部镌刻在竹帛、石碑与族规中的“生态法典”。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之源。当我们“听档案说话”,听到的不只是流水潺潺,更是古人对待自然与社会的深邃思考。  


呈坎水口


水文化之七:休宁万安坝

万安坝,这座横卧于休宁横江之上的千年古堰,不仅是徽州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一部镌刻在石碑、鱼鳞图册和官府文书中的农耕文明史诗。让我们翻开尘封的档案,聆听这座古坝讲述的治水传奇。

一、从南宋到清代的治水记忆

1. 建坝始末:南宋的治水创举

《新安志》(南宋淳熙二年)记载:“休宁万安坝,堰横江水以溉田”,这是关于万安坝最早的文字记录。

明代《休宁县志》详细记述了坝体结构:“垒石为堰,长三十丈,设水门三孔”,其科学设计至今令人叹服。

2. 古代土地与水的绑定

清康熙《休宁万安坝灌区鱼鳞册》(现藏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精确记载了受益田亩位置、面积及用水权属,堪称古代“水资源GIS系统”。

档案显示,该坝灌溉"三十六大姓"的万亩良田,维系着休宁粮仓的命脉。

3. 刻在石头上的“水法”

坝址现存《万安坝禁约碑》(明万历四十二年立),规定:“盗决坝水者,罚戏一台;恃强多溉者,送官究治”,生动反映了古代水利管理的法治精神。

清代《重修万安坝记》碑文记载了嘉庆年间大修时“按亩派工,计粮出费”的集体协作模式。

二、万安坝的智慧密码

1. 古代“柔性坝体”的典范

档案记载其独创的“石笼填卵石”结构:既保证坝体稳固,又能在洪水时适度透水,比现代“可渗透坝”理念早八百年。

《休宁水利图说》(清代)详细绘制了坝体与引水渠的衔接方式,展现系统化设计思维。

2. 用水秩序的精细化

《轮灌簿》规定:“自上而下,昼夜轮溉”,并精确到每个村庄的用水时段,避免争水纠纷。

清代档案记载,每年立夏举行“开水门”仪式,由县令主持,体现官方对水利的重视。

3. 人水共生的典范

坝区《禁渔碑》(清乾隆年立)规定繁殖期禁止捕捞,保护鱼类资源。

档案记载在坝上游种植枫杨林固土,下游保留深潭调节水温,形成完整生态系统。

灌溉水系催生了独特的“水碓文化”,档案显示坝区曾有水碓36座,加工茶叶、稻谷。

三、档案中的治水箴言

明万历《万安坝记》:“水利兴,则农事修;农事修,则民安其业”。 清代县令王廷谏题坝联:“一水分青畴,万家沾渥泽”。

万安坝从南宋的垒石筑堰,到清代的鱼鳞定界,再到今天的数字重生,这座古坝始终在诉说一个真理:治水之道既是生存之道,更是文明之道。


万安坝